韶山,因传说舜帝南巡至此命奏韶乐而得名,因孕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名扬天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韶山人民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让这片红色圣地从偏僻、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发展成为了旅游兴旺、文明和谐、生态秀美的幸福之城。近日,我们来到韶山,感受这片红色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红色旅游 激活红色圣地新活力
今年的“十一”国庆黄金周,韶山再次掀起红色旅游的热潮。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韶山,瞻仰伟人故里,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韶山,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柴棍红薯度一生。”这是当时韶山冲的真实写照。
韶山村党委第一书记毛雨时回忆,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韶山依然封闭贫穷,大部分村民认为做生意是不务正业,大多都以种植、养殖为生,守着“金饭碗”受穷。
198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韶山,定位既是革命纪念地,也是风景旅游区。韶山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完善基础条件,迈开了发展旅游的步伐。
1986年,滴水洞对外开放。1993年,毛泽东同志铜像在韶山揭幕。2013年,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改造提质……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韶山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景点品质不断升级……
从最初的“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到“旅游活市”到“旅游立市”再到“旅游强市”,韶山旅游产业的发展迅速走向了繁荣,迸发出无限活力。如今,核心景区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广场、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为代表的经典旅游景点群,正加速推进韶峰景区、纪念园景区提质改造及平里村田园综合体、黑石寨、棠佳阁等项目建设,不断扩充伟人故里“后花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韶山不断擦亮毛主席家乡这张红色名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优先、融合发展,以“红色+”的方式盘活红色资源,打造了“红色+文化创意”“红色+现代农业”“红色+工业”“红色+教育”“红色+乡村”等旅游新产品,为游客体验红色文化提供了多样选择,探索出了红色旅游发展的“韶山样本”,成为了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标杆。
同时,韶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并不断深入挖掘、延伸红色基因的内涵和外延。如2013年开放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已成为广大游客来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习场所;1927年毛主席回韶山开办过农民夜校的李家祠堂和银田寺等场所,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此外,还开设了“舍小家为‘大家’”家风教育、重走“毛泽东成长之路”励志教育课程,创作的大型情景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感染了无数观剧人。
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带动下,韶山的“家底”愈发厚实。韶山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个荣誉称号,实现了从贫困山村到旅游强市的华丽蜕变。
文明城市 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伴随着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突飞猛进,韶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韶山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不断提升。2017年,经过11年的齐心努力,韶山捧回了“全国文明城市”牌匾,成为湖南省首个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欢迎您来韶山参观!”“请照看好孩子,注意安全!”“这里有免费的茶水,老人家您来喝杯水吧。”……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们看到,韶山景区内数十名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穿梭在络绎不绝的游客中,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为来韶游客提供咨询指引、劝导提醒等服务,并为走丢的小孩寻到家人、为身体不适的游客送上药品,一个个温馨的举动,让游客深深地感受到了韶山是一座有温度的文明城市。
韶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991年建立县级市起,韶山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安排同部署,在全市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播种文明的种子。2013年,为激发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韶山市成立了映山红志愿者协会,组建了26支志愿服务队。目前,近万名注册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景区、社区、农村一线,助学、助困、助残,全力打造“好人之城”。
近年来,韶山市以“我是主席家乡人,我为主席家乡添光彩”为主题的“我会每天读书、我会礼让行人、我会自觉排队、我会光盘行动、我会讲普通话”五大文明气质倡树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抓实“选树好人”“宣传好人”“关爱好人”活动,在全市持续掀起学习身边典型、争做身边好人的活动热潮,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走进韶山的乡村,文明新风同样拂面而来:韶山乡黄田村一面面“文化墙”“道德墙”成为了宣传文明的窗口,杨林乡广获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杨林好人”评选,清溪镇多名党员带头丧事简办、厚养薄葬,银田镇银田村力推“两桶两桌二布”行动……近年来,韶山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已蔚然成风。
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全民共建共享”,如今,文明的种子已在韶山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根发芽,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全国文明城市这张名片也越来越闪耀。
乡村振兴 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跑
“我们的无花果挺受欢迎的,卖了好几千斤,基本上都快卖完了。”10月3日,蝶恋花观光示范园负责人苏赛和妻子趁着旅游旺季在韶山游客换乘中心销售无花果,忙得不可开交。
蝶恋花观光示范园是韶山市韶河现代农业示范园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主要以四季花海景观、农副水果赏季花摘季果、林下种植中草药等为主题资源。今年该项目种植的水蜜桃、黄桃等水果不仅销售一空,而且很多顾客反馈口感非常不错。“今年的水果都在试种阶段,经过加强管理,明年的销路肯定不用发愁。”说起这些,苏赛不由得喜上眉梢。
而这,只是韶山市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一个小小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山百姓仅仅满足于为丰衣足食而奋斗。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飞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韶山大地纷纷“开花”,百姓温饱渐渐得到解决。而进入21世纪,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农业机械化迅速普及,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走入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一系列提高农业水平的“高科技”正为农业安全、高效发挥巨大作用。
韶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韶山实现农业总产值11.67亿元,是1978年的66倍。2018年,韶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银田、韶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建成,园区内在建产业项目17个,金景丰葡萄、宏发花卉、稻梦田园、蝶恋花等11个项目已初步对外开放。与此同时,顺应“互联网+”发展模式,农户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走出韶山、走向全国。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留得住人。在乡村振兴实施的伟大战略中,韶山市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开启了乡村“美颜模式”。
近年来,韶山市整合各类资金4亿多元,高标准完成村组公路“白改黑”30余公里,建设生态水利山塘36口,民居改造4000多栋,人饮工程项目570个,解决了2万多农户人畜饮水安全,改厕2.5万个,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积极创建美丽屋场。全市33个村有29个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四个乡镇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同时,韶山还将结合红色旅游发展,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现在的韶山,街市繁荣、田园秀丽、花果飘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红土地上的毛主席家乡人正享受着新中国成立70年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周玉婷
扫描二维码
关注韶山公共文旅云微信公众号
湖南省韶山市日月路1号
TEL : 0731-55683027
版权所有 韶山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Copyright ©2018 湘ICP备15008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