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学校位于韶山市韶山村张家山,坐西北朝东南,砖瓦结构,前临韶河,背倚青山,前身是1921年毛泽东倡导创办的毛氏族校。1952年冬,毛泽东得知家乡兴建了学校,欣然题写了“韶山学校”四个大字。1953年正式更名为韶山学校。1959年,毛主席来校视察,和学校师生合影留念,留下了那张“听得见笑声”的照片。如今,这四个大字被篆刻在学校校门,时时激励着韶山学子踏着伟人足迹,开拓进取,建设美好韶山,建设强大祖国。
2004年,学校被升为省重点中学。
2011年11月韶山学校门楼公布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确其保护范围为:以门楼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
目前,韶山学校共有高中三个年级,18个班,学生814人,老师86人。占地101亩,共有教室24间。
现校门设在南侧,文物本体已经退出教学功能,现主要为陈列宣传室和安保室。
门楼坐西朝东。由牌楼门和南北倒座耳房构成,通面阔 74 米,通进深 8 米,建筑面积 592 ㎡,倒座耳房为平房一层,砖木结构,红砖砌墙,“人”字梁构架,悬山顶,青瓦屋面。学校先后扩建,但牌楼门和南北倒座耳房,依然保存完整。原红砖墁地,现改为瓷板贴面;屋面青瓦部分酥碱或脱垅走闪; “人”字梁构架轻度糟朽,部分卯隼松动;红砖外墙面抹红粉,内墙面抹白灰;装修中的天棚抹白灰和门窗等较完整。
韶山学校正式建校是 1953 年 6 月,但其起源则要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韶山学校前身是韶山毛氏族校,创建于 1921 年秋,是毛泽东委派其弟毛泽民回乡创办的,从开办之日起,就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是韶山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营垒。在革命战争年代,学校培训和造就了如毛楚雄等一大批革命积极分子。
毛泽东对教育事业十分关注。他在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的同时,与新民学会会员吴毓珍等人,联络湘潭旅省教育界人士,成立湘潭教育促进会。毛氏族校自创办的第一天起,就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韶山人民进行革命活动的阵地。1925 年初,毛泽东回到家乡,亲自领导韶山人民高举农民运动的火炬。毛氏族校便成了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的最好场所。同年 2 月,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毛氏族校创办了韶山第一所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其阶级觉悟。6月,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成立后,党的交通站就设在与毛氏宗祠相毗连的瓦铺子毛新梅家,毛氏族校便成了党支部组织农民活动的秘密营垒。
1959 年 6 月 25 日,毛泽东回到韶山,第二天便来到学校,他亲切询问师生工作、学习情况,风趣地与师生们交谈。他鼓励老师:“青少年工作很重要。”谆谆教导学生:“世界是你们的,希望和前途属于你们。”并与师生亲切合影,留下了那张被诗人臧克家称之为“仿佛听得见笑声”的经典照片。
韶山学校自创办至今,已经历了近八十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已经由原来的一所小学发展壮大成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成为外国友人眼中中国农村教育的“窗口”,为祖国建设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中外闻名的农村学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