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常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号,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的体现。
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文氏“三芝堂”的来历
那么提起毛泽东的外家,就不能不说到毛泽东的曾外祖母贺氏。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贺氏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比毛泽东的外曾祖父文德明年长3岁。他们结婚时,文德明家赤贫,可说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更不幸的是,文德明年仅27岁就撒手人寰,还留下芝兰、芝仪(毛泽东的外祖父)、芝祥三个幼小的儿子和一个女儿。
德明公去世时,贺氏只有30岁。她虽不识字,却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她立志扶孤守节,以克勤克俭的治家准则来维持门户,求振家声。贺氏靠纺织、养猪来维持一家五口最低的生活。当儿子们年届学龄时,她便送他们入私塾启蒙两年,随后回家劳作,由牧童到月工,到长工,以此维持生计。
贺氏持家,粒米寸薪无不细心筹划。她将家里的历年所得,以薄利借贷于人,以此常年积累。贺氏用这些积蓄备置了耕牛和农具,还佃耕了新庄湾数十亩水田,并广开门路,发展家庭副业。没有多少年,文家逐渐兴旺起来,三个儿子先后娶了媳妇。
随着家境日宽,人口日增,贺氏的手头也愈加宽裕,但她治家更为严谨。一家不分男女老少,鸡鸣而起,斗转而息。每当夜幕降临时,贺老太太又带着三个媳妇点灯纺织,还限额完成任务,否则,不得上床。三个儿子则在旁边借着油灯的余光,编织草鞋或搓绳打索。
十多年过去了,克勤克俭的生活带来家境的显著变化。贺老太太将所积余资,又先后在唐家(土乇)、邓家冲、暮冲等处置业。到19世纪中叶,文家已有水田140多亩,每年收成稻谷有数百石。贺老太太将唐家(土乇)的茅草屋,改建为颇具气派的“棠佳阁”。堂屋正中悬挂的匾额,即以她的三个儿子的名字——芝兰、芝仪、芝祥中的“芝”字冠名,取名“三芝堂”,并正式以“三芝堂”的堂名对外交往,家道日渐昌盛。贺老太太于光绪八年七月初六无疾而终,享高龄八十有八。
毛泽东的外祖父文芝仪,生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殁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毛泽东未能亲聆他的教诲。但毛泽东一出生便打上了外家“三芝堂”的印记,先是取名“咏芝”,后才改为“润之”。
特别是毛泽东在8岁以前,基本上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人丁兴旺,孙儿众多,十分热闹。这种温馨宽松的环境在毛泽东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热爱真、善、美的种子,后来毛泽东在性格上表现出来的不好束缚,以及疾恶如仇,追求理想社会的品格,也都与外婆家的熏陶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
在他5岁的时候,外婆贺氏生怕小外孙“根基不稳”,为了让这个小外孙能长大成人,便要女儿文七妹抱着小外孙来到“石观音”前烧香叩头,拜这块巨石为“干娘”,寄名叫石头,取容易抚养之意。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所以又有了一个“石三伢子”的乳名。毛泽东本人也很喜欢自己的乳名,即使参加革命以后,他也经常把自己的笔名写作“石山”、“毛石山”。毛泽东还曾用“石山”的化名发表文章或通信。
后来毛泽东青年时期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时,老师杨怀中推荐《胡文忠公全集》。毛泽东说,“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仰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于是毛泽东又改字“润芝”,或写成“润之”。
扫描二维码
关注韶山公共文旅云微信公众号
湖南省韶山市日月路1号
TEL : 0731-55683027
版权所有 韶山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Copyright ©2018 湘ICP备15008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