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生活了27年,他是中南海里的普通居民,更是中国人民无比崇敬的开国领袖。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溘然长逝,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他的遗物亦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妥善地保管起来。1990年11月,办公厅将6000余件毛泽东遗物移交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这些遗物涵盖了毛泽东治国理政及生活日常等方方面面,是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奠基立业的见证,展示着一代伟人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与人民共忧乐的崇高品质,是一笔无比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从这些遗物中挑选出几件,试从这个独特的视角感受毛泽东的精神风范。
外巡必带的行李袋
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外出巡视,深入到工厂、工地、田间、连队、街道、学校等地进行调研,有些年份有三分之一甚至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度过。每次外巡,毛泽东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凡是能带的东西尽可能带齐,尽量减少地方的麻烦。由于毛泽东外出调研频繁,且很多时候办公、留宿都在专列上,所以要带的行李特别多。为了携带方便,工作人员准备了十多个草绿色帆布行李袋,袋子高约120厘米,直径50~70厘米不等,袋口设计有一根扎实的锁绳。
毛泽东认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北京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领导干部“把小事撇开,用一部分时间,带几个助手,去调查研究一两个生产队、一两个公社。在城市要彻底调查一两个工厂、一两个城市人民公社”,并强调“了解情况,要用眼睛看,要用口问,要用手记。”要达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这三条要求。
见证外交风云的沙发
毛泽东住处的沙发,原来多半是高大的俄式沙发。晚年毛泽东坐在这种又高又大的沙发上难以掌握重心,总是往下滑,且工作时间长了会感觉坐垫闷热,十分不适。于是,工作人员为毛泽东特制了一种沙发,沙发高1米,横宽0.9米,纵长0.7米,海绵坐垫上扎了许多蜂窝状小孔,沙发底座的木板中央挖了一个圆形大洞。这样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重心的掌握和透气问题。这些特制的沙发,见证了毛泽东晚年的外交工作。
打破中美僵局是毛泽东外交战略调整中极为精彩的一环。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就是坐在这张沙发上接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曾在日记中评价毛泽东:“他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尽管他说话有些困难,他的思想仍然像闪电一样敏捷。这次谈话本来料想只会进行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却延续了近一个小时。”毛泽东曾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于1972年9月25日访华。27日晚,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坐在这张沙发上,会见了田中角荣一行。同样是在这张特制的沙发上,1974年2月22日,毛主席会见了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号召第三世界团结起来,反对霸权主义。新中国竭尽所能在各方面支援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同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努力下,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补丁摞补丁的睡衣
毛泽东倡导艰苦奋斗,毕生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自己用过的东西,只要还能用,他都舍不得丢掉。毛泽东曾多次批示并强调,凡增加衣服或废弃旧衣物都必须经过他本人同意。有一件木薯棉的睡衣,毛泽东穿了近20年,其间破了一次又一次,工作人员补了一次又一次,看上去俨然像一件和尚穿的“百衲衣”。后来,工作人员谁都怕洗这件衣服。因为不敢用手搓,一搓就会搓出一个洞,只能放点洗衣粉,稍稍浸泡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晾晒。即便如此,毛泽东还是不同意换件新的。
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就勤俭节约问题发表过见解:“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多一发子弹。”“我的标准,不露肉,不透风就行。”“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补补不是还可以穿嘛,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呀!”“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学英语用的单词卡片
毛泽东的遗物中有很多英语单词卡片,见证了他求知若渴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提倡干部学习外语并身体力行。1958年1月,他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志学习一种外国语,争取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还提倡60岁以下的同志学习英语。他曾诙谐地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
虽然工作繁忙,但是毛泽东学英语的积极性很高,每天都坚持学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外出视察或开会时,他就利用坐火车、飞机、轮船的时间来学英语。为学好英语,毛泽东身边经常放着两本字典,一本是《世界汉英字典》(盛谷人编,世界书局一九三五年出版),一本是《英汉四用辞典》(詹文浒主编,世界书局一九三九年出版),以备查阅。每次到外地视察时,他都带着字典走。毛泽东把学习英语的重点放在阅读政论文章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上,在《共产党宣言》和《矛盾论》的英译本上,他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做了详细批注。有些著作,他学习过多遍,如《矛盾论》的英译本他就先后学习了三遍,并在封皮的内页记下了三次阅读的时间: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开始读第一遍;一九五九年十月三十一日开始读第二遍;一九六一年十月九日开始读第三遍。
默默保存的毛岸英衣物
1990年,中共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他精心收藏的毛岸英的衣物,有衬衣、帽子、毛巾等。从岸英牺牲到主席逝世,整整26年!主席竟舍不得丢弃这些物品和衣物,它们承载了一位伟大父亲最深沉博大的爱。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临危受命,带领部队发动秋收起义,杨开慧则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杨宅,坚持地下斗争。
1930年10月,年仅8岁的毛岸英随母亲一同被捕入狱。母亲就义后,岸英和两个弟弟被送到上海。颠沛流离中,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此时,四处转战的毛泽东与儿子们音讯不通,无从知晓他们的艰辛经历。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才找到岸英和岸青,并将他们送往苏联。1946年1月,毛岸英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与父亲重逢。此时,父子离别19年了。在延安,岸英遵照父亲的教诲,到吴家枣园参加劳动锻炼,每天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早出晚归,同甘共苦,还先后到山西临县、山东的渤海地区参加土改和整党工作。
毛泽东绝不允许自己的子女有特权思想,坚持不为亲徇私、谋利。新中国成立后,他曾语重心长地说:“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要求去朝鲜前线,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到朝鲜后,岸英被安排在志愿军总部担任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遭美军飞机轰炸,岸英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在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朝鲜战争情况时,介绍了毛岸英牺牲情况。毛泽东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之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岸英也与其他志愿军烈士一同安葬在了朝鲜。
扫描二维码
关注韶山公共文旅云微信公众号
湖南省韶山市日月路1号
TEL : 0731-55683027
版权所有 韶山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Copyright ©2018 湘ICP备15008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