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讲过:“韩愈说,‘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所以只要是人而不愿做牛马的,就要学习。”
读书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部队攻打茶陵,闯进谭延闿老家。谭延闿曾经是清末进士,后任湖南都督、湘军总司令。《三国演义》就是从他家的藏书楼发现的。毛泽东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在当时条件下,“敌军围困万千重”,对一般人而言,最需要的可能只是粮食和盐巴,而对于毛泽东来说,精神食粮则更显重要。 贺子珍回忆说:在井冈山,主席最爱在口袋装书,便于一有空就看,后来后勤部门就给他在衣服上做了两个大口袋以放书。
现在出版的很多毛泽东的读书笔记,都是从书的天头地尾收集来的。还在省立一中时,毛泽东就买了《韩昌黎全集》20多本,因为别人的书毕竟不好信笔抒发感慨。到了后来,毛泽东的眉批越写越长。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雅号叫“毛奇”。他说:“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
1961年8月,胡乔木请长假。毛泽东要他去杭州,可以“专事游山玩水”,读书也可“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他还说:“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因为最理想的人才大多是“博”与“专”的统一,“专”为主,“博”为辅,“专”以“杂”拓展思维空间,“杂”以“专”为服务对象。有人形象地喻之为“图钉理论”。图钉是“点”与“面”的统一。“点”是专业,“面”是非专业。很显然,作为图钉,如果只有“点”而没有“面”的作用力,是很难发力的。 毛泽东除解放后两次到苏联外,平生未践西土。他的秘书李锐说:“自早年到晚年,观世立言,待人行事,他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深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毛泽东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化名“二十八画生”,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重在一个“破”字。毛泽东本是很佩服读书人的,王明从莫斯科回来,他亲自到机场迎接,发表即兴讲话,说他是“人才难得”,“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但是这个神仙只会背诵马列原文,毛泽东后来就看不起他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形象比喻为箭和靶的关系,提倡学以致用,反感拿来做摆设。 毛泽东一生学习了不知道多少次《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最真切地理解并且运用了这句话。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怎样走中国式的布尔什维克之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毛泽东终生研究的一大课题。